烏桑巴拉山位於東非熱帶坦尚尼亞東北部,是東弧山脈最東端的山脈。該山脈長約90公里(56英里),寬約一半,座落於坦噶地區的盧索托區。這些山脈約在兩百萬年前因地殼斷層與隆起而形成,由前寒武紀變質岩構成。它們被分為兩個次山系:西烏桑巴拉山比東烏桑巴拉山高,而東烏桑巴拉山靠近海岸,降雨量較多。

西烏桑巴拉山脈
地理位置:坦噶地區;母山系:東弧山脈

政府旅館。
這些山脈被原始熱帶雨林覆蓋,長期處於隔離狀態,是生物特有種的集中地。歷史上曾居住著班圖人、尚巴人與馬賽人。十八世紀時,尚巴人由姆貝加建立了一個王國。該王國於1862年因王位繼承鬥爭而瓦解。之後,德國殖民者進駐該地區,成為日後的德屬東非,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英國託管地——坦干依加。
*烏桑巴拉山的地理*
烏桑巴拉山
烏桑巴拉山脈約長90公里(56英里),寬度約30至50公里(19至31英里)。它們是東弧山脈的一部分,從肯亞延伸至坦尚尼亞,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。最高峰為昌博羅峰,海拔2,289公尺。可從西部的盧索托鎮與東部的阿馬尼鎮進入。烏桑巴拉山分為西烏桑巴拉與東烏桑巴拉兩部分。東烏桑巴拉靠近海岸、降雨量更豐富,但山體明顯比西烏桑巴拉小。
*烏桑巴拉山的地質*
這座山脈形成於約兩百萬年前。由於缺乏冰河作用與相對穩定的氣候,這片雨林經歷了長期且獨特的演化過程,孕育了高度的物種特有性與原始的雲霧雨林。西烏桑巴拉與東烏桑巴拉山脈由前寒武紀的變質岩構成,包括酸性片麻岩、輝石與角閃石。這些山脈由斷層與地殼抬升形成,造就了多條水流匯集的低地系統,為坦尚尼亞東北部大多數居民提供水源。
*烏桑巴拉山的生態系統*
烏桑巴拉山在東非相當罕見,保有原始熱帶森林,而非洲大陸的熱帶森林主要集中於西非地區。因此,該山脈在生態學上具有極高的重要性,且被列為生物多樣性熱點。整個山脈設有多個保護區,並持續在坦尚尼亞政府、相關非政府組織、研究團隊及挪威等捐助國的支持下擴展中。許多物種為烏桑巴拉森林的特有種,包括烏桑巴拉雕鴞(Bubo vosseleri)、烏桑巴拉歌鶇(Sheppardia montana)、烏桑巴拉織布鳥(Ploceus nicolli)、非洲紫羅蘭(Saintpaulia ionantha)、以及樹種Calodendrum eickii。
*烏桑巴拉山的人類歷史*
歷史上,烏桑巴拉山一直是班圖人、尚巴人與馬賽人的居住地,他們從事農耕與畜牧混合生活方式。十八世紀上半葉,姆貝加於武古地區建立尚巴王國。他的孫子金亞希·姆安加·伊克進一步強化了王國的政治與軍事結構。其子金姆韋里·葉·紐姆拜時期,王國擴展至西、東烏桑巴拉山,並延伸至沿海及南方的潘加尼河谷。金姆韋里於1862年去世後,王國因繼承紛爭而瓦解。十九世紀末,德屬東非的德國殖民者來到此地,引入經濟作物如林木、咖啡、茶葉與奎寧,並將森林劃為水源保護區或木材利用區。他們也帶來許多與當地傳統觀念相悖的西方理念,如森林應共存還是被視為獨立荒野。殖民統治造成社區對森林的認知改變,傳統農業轉變為現金作物種植,如奎寧、松樹、香蕉、玉米、茶與咖啡。1882年,德屬東非烏桑巴拉區總督艾米爾·沃爾特·雷德利夫·聖保羅-伊萊爾男爵(Baron Walter)收集一種小型草本植物的種子與樣本,寄給柏林皇家植物園主任赫爾曼·溫德蘭。溫德蘭種植後確認其為一個新屬新種——非洲紫羅蘭(Saintpaulia ionantha)。屬名Saintpaulia是為紀念聖保羅-伊萊爾,種名則意指紫色花朵。如今,這些植物在原生的烏桑巴拉雲霧森林中已面臨瀕危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,該地成為英國託管地坦干依加,英國殖民政府亦持續將森林作為保護與資源開發用途。
烏桑巴拉山的發展與旅遊
如今,烏桑巴拉山地區的人口增長率是全坦尚尼亞最高之一(約4%,相較於全國平均2.1%),同時也面臨極高的貧困率與人口密度。[11] 大多數居民為自給自足的農民,嚴重依賴森林資源,如木材、藥用植物、農地開墾及薪柴。[12] 西烏桑巴拉與東烏桑巴拉原始森林覆蓋面積已有70%遭破壞。[13] 自1950年代起,由外資控制的伐木公司進行大規模砍伐,嚴重破壞當地生態系統。東烏桑巴拉木材曾於坦噶鋸木廠加工,並在1970年代因獲得芬蘭發展資金而擴大生產。[14] 土地與森林退化問題至今仍十分嚴重。儘管如此,仍有許多景點吸引希望體驗非傳統旅遊的遊客,包括貿易重鎮盧紹托(德國殖民時代稱為威廉斯塔爾)、曾受歡迎的德式渡假區阿瑪尼自然保護區與農場,以及馬松拜大學森林,被譽為東烏桑巴拉最後的原始熱帶雨林範例。